3月份以來,固態電池產業消息不斷。3月18日,全固態電池技術交流大會召開在即;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宣布將於3月份發布“夢想”全固態電池試點生產線。

受上述消息影響,上周以來,固態電池的市場關注度持續提高。據高工產業研究院預計,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。

市場需求推動規模增長

固態電池的技術路線之爭,本質是材料體係的革命性重構。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教授張佳峰在接受《證券日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目前,全球固態電池的主要技術路線可分為氧化物、硫化物、聚合物三大類,每種技術路線在性能優勢以及麵臨的挑戰上各有不同。其中,國內上市公司布局的技術路線以氧化物和硫化物為主。

據張佳峰介紹,氧化物固態電池穩定性優異,適配高電壓正極材料,製造成本較低,缺點是界麵接觸差導致循環壽命短,室溫電導率低,需添加液態電解液或導電聚合物改善性能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此類技術路線的典型代表。

“硫化物固態電池的優勢是離子電導率最高,能量密度潛力大,適配全固態體係,缺點是化學穩定性差,製備成本高。目前惠州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均有布局。”張佳峰表示,此外,還有包括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寧德時代”)、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比亞迪”)、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國軒高科”)等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同時布局了多條技術路線。

上市公司紛紛加入固態電池產業化競速,旨在提前卡位千億元市場風口。據日本市場調查機構富士經濟公布的調查報告,2024年全固態電池全球市場規模預估約合人民幣54.19億元,是2023年的4倍,2045年預估將擴大至人民幣約4073.51億元,將達到2023年的299.2倍。

張佳峰認為,這種市場規模指數級增長的背後,是雙重需求的強力驅動,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在突破36%之後麵臨續航瓶頸。同時,人形產業的爆發對高安全、高能量密度電池也提出了剛性需求。

A股公司“競賽”升溫

麵對廣闊的市場空間,上市公司的固態電池“競賽”持續升溫。

頭部企業通過核心技術優勢構建堅實壁壘。例如,寧德時代已增加了對全固態電池的研發投入,將全固態電池研發團隊擴充至1000人以上,並計劃在2027年小批量生產固態電池;比亞迪研發的全固態電池采用交錯層疊設計提升性能,續航達1200公裏;國軒高科已成功研發出車規級全固態電池“金石電池”,該款固態電池采用了微納化固體電解質、超薄膜包覆單晶正極和三維介孔矽負極材料技術,單次充電續航可達1000公裏。

在頭部企業的帶動下,產業鏈企業也紛紛加入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進程中。

湖南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管理中心高級經理盧焱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表示,固態電池不同技術路線對負極材料需求有所差異,包括矽碳負極和鋰金屬負極等負極材料在固態電池中都可以應用。針對固態電池不同的技術路線,公司目前在相關矽碳負極、鋰金屬負極等方麵均有開發和產品布局。其中,矽碳負極已建設完成中試產線,且有產品進入多家客戶測評和平台開發階段。

此外,還有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公布了固態電池的相關進展。例如,新能源電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磷酸鐵鋰、磷酸錳鐵鋰和三元產品均可用於固態電池正極材料,也與下遊固態電池廠商進行了積極對接;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在鋯基產品上形成了產能優勢、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,並與部分固態電池企業開展了業務合作;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儲備了硫化物、氯化物等固態電解質的其他固態電解質粉體技術路線。

隨著固態電池產業化關鍵時點的臨近,全球新能源汽車與機器人產業的市場版圖或將重塑。張佳峰認為,固態電池的競爭本質是製造體係的競爭,在產業和資本的雙重加持下,其商業化進程已按下快進鍵。在這場決定未來十年能源格局的競賽中,技術路線的選擇與產業鏈的協同能力,將成為企業能否複製鋰電輝煌的關鍵因素。